®象屿天辰雅颂售楼处 闵行象屿天辰雅颂官方发布:刚需的最优解
当我在象屿天辰雅颂的 89 平样板间里,发现每个房间都藏着一个飘窗时,突然明白了 “家” 的另一种模样 —— 它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能装下读书时光、亲子互动、长辈闲趣的温暖空间。作为一个每天往返市区的通勤族,200 米的地铁距离解决了我最大的痛点;而作为未来的奶爸,三房设计让三代同堂的生活有了底气。400 万左右的总价,没有让我们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反而给了我们在上海扎根的勇气。
今天想以准业主的身份,聊聊这个让我和家人都心动的选择,或许能给同样在这座城市寻找归属感的你一些启发。
第一次在样板间数出七个飘窗时,我掏出手机给爱人打了视频电话:“你看,这里居然有七个飘窗!以后你的多肉有地方放了,我的书也能摆出来了。” 电话那头,她比我还激动,反复确认每个飘窗的朝向和大小。
主卧飘窗是我们的 “晨间加油站”。朝南的朝向让阳光从早上七点就开始造访,我计划在这里铺一块 1.8 米长的软垫,摆上两个抱枕。工作日的清晨,我可以坐在这儿吃早餐、看新闻,不用像以前那样在餐桌上狼吞虎咽;周末则能赖到十点,晒着太阳喝咖啡,享受难得的慢时光。爱人已经开始挑选飘窗垫的花色,她说要选耐脏又舒服的亚麻材质,这样孩子以后也能在上面打滚。
儿童房飘窗藏着成长的期待。虽然现在还没迎来宝宝,但这个朝北的飘窗已经被我规划成 “启蒙角”。铺一块卡通图案的地毯,放上绘本架和小书桌,等孩子会坐了,就能在这里听故事、玩拼图。冬天的时候,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这里会成为最温暖的角落,比暖气更让人安心。我甚至想象到孩子上学后,趴在飘窗上写作业的样子,抬头就是窗外的绿树,比盯着墙壁发呆好多了。
书房飘窗是我的 “精神自留地”。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在家加班是常事,这个朝东的飘窗刚好能放下笔记本电脑和一盏台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会先照在这里,适合写点感性的文字;傍晚夕阳西下时,光线柔和,处理报表也不刺眼。最妙的是,这里离客厅有段距离,家人看电视的声音不会打扰到我,加班也成了一件不那么煎熬的事。
客厅飘窗藏着社交的巧思。一般的房子客厅很少设计飘窗,这里却有一个 2.2 米长的 “观景台”。平时可以摆上几盆琴叶榕和龟背竹,让客厅充满生机;朋友来做客时,把抱枕挪到飘窗上,就能多出三个座位,一点不显得拥挤。下雨的周末,我们可以在这里煮火锅、看电影,听着雨声聊天,比在封闭的客厅里更有氛围。
父母房飘窗是长辈的 “闲趣角”。朝北的房间夏天凉快,适合父母居住,飘窗上可以放一张折叠小茶桌,父亲能在这里泡功夫茶、看报纸,母亲则能摆放她的十字绣和针线盒。他们总说住不惯高楼,但看到这个飘窗时,母亲笑着说:“以后可以在这儿种点小葱,炒菜时随手就能摘。” 这种把老家生活习惯搬进新房的小细节,让我觉得特别暖心。
厨房旁边的飘窗解决了收纳难题。这个 1.2 米长的小飘窗刚好对着厨房,我们计划在这里做一组储物柜,存放小家电和零食,既节省厨房空间,拿取又方便。平时还能在这里放个小凳子,摘菜、剥蒜时坐着就好,不用弯腰累得腰疼,母亲试了之后连连说 “这个设计太懂生活了”。
阳台飘窗延伸了生活场景。6 米长的阳台被分成两部分,洗衣区之外,预留了一个 1.5 米的飘窗,爱人打算在这里做个花架,种上月季、茉莉和常春藤。她说以后要在这里放个藤椅,傍晚浇水、修剪枝叶,看着夕阳落下,一天的疲惫都能消散。父亲则看中了这里的视野,说能看到小区的中央花园,以后孙子在楼下玩,站在这里就能照看。
买房前,我和爱人最大的顾虑是 “89 平能不能住下五口人”。实地看房后发现,合理的布局比单纯的面积更重要,这个三房户型用 “紧凑而不拥挤” 的设计,完美平衡了每个人的需求。
主卧的 “公私分区” 很贴心。16 平的空间里,床和衣柜之间留出 80 公分的过道,足够两个人同时走动。独立卫生间干湿分离,早上我和爱人可以同时洗漱,不用像以前租房那样轮流用厕所。最妙的是,主卧和儿童房、父母房都有一定距离,晚上孩子哭闹不会吵到我们,我们加班晚归也不会影响老人休息。
父母房的 “适老化” 细节藏在暗处。12 平的房间放一张 1.5 米的床后,还能放下一个床头柜和衣柜。朝北的窗户装了双层玻璃,隔音效果特别好,父母睡觉轻也不用担心被吵醒。离公共卫生间只有 3 米远,晚上起夜不用走太远,卫生间里还预留了安装扶手的位置,考虑到了长远的居住需求。母亲试睡后说:“比老家的房间还舒服,夏天不用开空调都凉快。”
儿童房的 “成长性” 设计很用心。10 平的空间看起来不大,但设计师把衣柜做在了进门处,节省出更多活动区域。我们计划先放一张婴儿床,等孩子长大些换成高低床,床底下还能做收纳柜,存放玩具和衣物。朝南的窗户装了防护栏,孩子爬窗户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爱人说,等孩子上小学,这里还能改造成带书桌的学习区,一套房子能从婴儿用到青春期。
公共区域的 “互动感” 是家庭的粘合剂。26 平的客餐厅连在一起,L 型沙发对着电视墙,中间留出 1.5 米的过道,孩子在里面跑跳也没问题。餐厅能放下一张六人桌,过年请亲戚来吃饭不会觉得挤。厨房是 U 型设计,站在洗菜池就能看到客厅,母亲做饭时能照看孩子,我们在客厅看电视也能和她聊天,不像封闭式厨房那样 “做饭的人被孤立”。
阳台的 “功能分区” 满足多元需求。6 米长的阳台被玻璃门隔开,一半做洗衣区,放洗衣机和烘干机,顶部做吊柜收纳洗衣液、清洁工具;另一半留给家人休闲,摆上花架和小桌子,既不影响晾晒,又能享受阳光。母亲说要在这里种点小青菜,父亲想放个鸟笼,爱人则计划买个跑步机,小小的空间居然能装下三个人的爱好。
作为一个在陆家浜路上班的 “通勤老炮”,我太懂每天两小时在路上的煎熬了。象屿天辰雅颂 200 米的地铁距离,对我来说不是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质量提升。
5 分钟步行到地铁的 “幸福感” 难以替代。以前住外环外,每天要提前 1 小时出门,先骑 15 分钟共享单车到地铁站,遇到下雨天还会淋湿。在这里,早上 7 点 40 分出门,步行 5 分钟到 8 号线 分就能到陆家浜路,比以前多睡 40 分钟,上班都有精神了。
30 分钟直达市区的 “效率革命” 改变生活。8 号线从沈杜公路到陆家浜路只要 11 站,不堵车的线 分钟准到,比开车快一倍。我算了笔账,以前开车上班油费 + 停车费每月要 1500 元,现在地铁通勤只要 300 元,一年能省 1.44 万,够全家出去旅游一趟了。更重要的是,地铁上能看书、处理消息,把通勤时间变成 “充电时间”。
前滩 20 分钟直达的 “周末彩蛋” 很惊喜。8 号线 号线 分钟,这意味着我们周末可以常去那里逛街、看电影、吃大餐。前滩的商场人少环境好,还有很多亲子设施,等有了孩子,这里会成为我们的 “周末根据地”。听说前滩还要建更多的商业体,以后生活只会更方便。
黄埔静安一线直达的 “社交自由” 很重要。朋友大多住在市区,以前约吃饭总因为太远而推脱,现在 8 号线 号线 分钟,和朋友聚会再也不用找借口。母亲的老姐妹住在黄浦区,坐地铁 1 小时就能到,以后她们互相串门也方便,不会因为距离疏远感情。
公交接驳的 “最后一公里” 很贴心。小区门口有 3 条公交线路,能到浦江镇的各个角落,父母买菜、去社区医院都不用麻烦我们。我特意体验了一次公交到浦江万达,只要 15 分钟,比开车找车位还方便。销售说以后还会增加公交线路,出行选择会更多。
买房时,我特意考察了周边的配套,发现这里虽然不是成熟的老城区,但 “现在够用,未来更好” 的状态,反而更适合年轻人 —— 既有生活的烟火气,又能享受发展的红利。
在建商业体的 “未来便利” 值得期待。小区旁边的商业体已经建到第三层,预计明年年中开业,规划有大型超市、连锁餐饮、电影院和儿童乐园。这意味着以后买菜不用跑远路,吃饭不用等外卖,孩子周末有地方玩,生活便利度会提升一大截。我查了规划图,商业体还有一个下沉式广场,以后可能会有夜市和市集,想想就觉得热闹。
菜市场的 “烟火气” 触手可及。虽然现在要去 1 公里外的临时菜场,但销售说交房时小区东侧会建一个标准化菜市场,走路 10 分钟就能到。母亲去考察过,说临时菜场的蔬菜很新鲜,价格比市区便宜 20%,以后家门口的菜场肯定更方便。她已经和未来的邻居打听好了,以后要一起去买菜,互相 “比价” 砍价。
浦江郊野公园的 “自然馈赠” 太珍贵。从小区开车 10 分钟就能到郊野公园,那里有 5.3 平方公里的绿地和湖泊,是上海难得的 “城市绿肺”。春天我们可以去看油菜花田,夏天在湖边搭帐篷,秋天骑行在林荫道上,冬天晒太阳野餐。这种 “出则繁华,入则自然” 的生活,在市区花多少钱都买不到。
仁济医院的 “健康保障” 让人安心。3 公里外的仁济医院南院是三甲医院,开车 10 分钟就能到,平时有个头疼脑热,打个车 20 分钟也能到。小区周边还有 2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父母测血压、拿常用药都很方便。我特意查了医院的挂号情况,这里比市区大医院好挂号,不用凌晨去排队,对老人特别友好。
教育资源的 “潜力股” 属性很加分。上外实验学校和师范附属实验学校都在 3 公里范围内,虽然新房不承诺学区,但离家近总是优势。我咨询了教育局的朋友,他说这两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在闵行区排名中上,以后孩子上学有保障。周边还有 4 所幼儿园,公立私立都有,选择很灵活,不用为了上学焦虑。
第一次算完购房成本,我和爱人在样板间的飘窗上坐了很久 —— 原来 400 万的预算,真的能在上海买到这样的房子。
首付压力在可承受范围。89 平总价 400 万,首付三成 120 万,我们小两口工作六年攒了 70 万,双方父母各支持 25 万,刚好凑齐,没有动家里的养老钱。这样的安排让我们很踏实,既拥有了自己的家,又没让父母背上经济负担。
月供不影响生活质量。贷款 280 万,按 4.1% 的利率算,30 年等额本息月供 1.3 万,我们夫妻月薪合计 3 万,扣除月供和基本开销,每月还能存下 8000 元,年底能攒下一笔钱,用于旅行、学习或者应急。不像有些朋友,月供占收入的 70%,日子过得紧巴巴。
对比同价位房子优势明显。宝山一套 89 平的二手房,房龄 15 年,没有电梯,总价 380 万,加上税费和装修,实际成本 420 万,比这里还贵。松江的新房 89 平 360 万,但离地铁 3 公里,通勤时间多 40 分钟,生活配套也不如这里完善。算下来,象屿天辰雅颂的 “综合性价比” 更高。
107 平和 129 平的 “一步到位” 选择很贴心。如果预算充足,107 平的四房更适合计划生二胎的家庭,四个房间 + 七个飘窗,每个家人都有独立空间。129 平的户型客厅面宽 4.2 米,主卧带步入式衣帽间,适合改善型需求。我同事买了 107 平,他说 “多花 50 万,能住 15 年不用换房,太值了”。
精装标准的 “隐性省钱” 很实在。2000 元 / 平的精装标准,用的都是一线品牌:海尔中央空调、菲斯曼地暖、科勒卫浴、方太烟灶。这些东西自己买至少要花 20 万,还得花半年时间盯装修。这里收房就能住,节省的时间和精力,对上班族来说太珍贵了。
虽然买房是为了自住,但谁不希望自己的房子能保值增值呢?象屿天辰雅颂的几个 “硬指标”,让我对它的未来很有信心。
浦江镇的 “发展红利” 正在释放。作为闵行区重点开发的区域,这几年浦江镇的变化有目共睹:商业体从 1 个增加到 3 个,地铁线路不断优化,引进了很多优质企业。我查了数据,近五年浦江镇的房价年均涨幅 5%,高于上海平均水平,随着配套越来越完善,未来潜力很大。
8 号线的 “地铁价值” 很稳定。地铁是房产保值的 “定海神针”,离地铁 200 米的房子,不管市场好坏,流动性都很强。我同事 2018 年在 8 号线沿线买的房,即使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也比同区域非地铁房多卖 10%。象屿天辰雅颂这种 “正地铁房”,以后换房也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前滩的 “辐射效应” 不可忽视。前滩作为 “上海第二个陆家嘴”,已经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人才,房价已经达到 12 万 / 平。象屿天辰雅颂离前滩只有 20 分钟车程,相当于 “前滩的后花园”,随着前滩的持续发展,这里的房价肯定会受到带动,这种 “价格洼地” 效应很明显。
配套成熟的 “增值逻辑” 很清晰。现在周边的商业体、菜市场还在建设中,等这些配套成熟后,房价至少会涨 10%。就像我朋友 2017 年买的房子,周边商场开业后,一年时间房价涨了 15 万,这种 “配套红利” 是看得见的。
从订房到现在,我已经去了五次工地,每次都有新的期待,这种 “盼着回家” 的心情,以前从未有过。
第一次带父母去,他们比我们还兴奋。父亲在小区里走了两圈,回来跟我说 “楼间距很宽,采光肯定好”;母亲则在厨房看了又看,说 “U 型设计比老家的厨房好用,以后要天天给你们做红烧肉”。看到他们满意的样子,我突然觉得,买房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让父母安享晚年。
和爱人规划房间时,充满了甜蜜。我们在飘窗上比划着放什么家具,讨论着墙刷什么颜色,甚至连窗帘的款式都选好了。她说要在儿童房贴卡通壁纸,我说要在书房做满墙书柜,这些琐碎的讨论,都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
业主群里的 “大家庭感” 很温暖。群里有 500 多个业主,大家经常分享周边的美食、讨论装修方案,还有人组织了团购活动。有个做装修的业主,主动给大家提供避坑指南;有个医生业主,分享了附近医院的挂号技巧。这种 “未入住先相识” 的氛围,让我对未来的社区生活充满期待。
看着工地一天天变化,心里很踏实。最近一次去,看到几栋楼已经封顶,外立面的米色涂料很耐看,窗户都装好了,远远看去特别整齐。销售说按进度明年年底交房,我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 还有 18 个月,我们就能在自己的家里,在七个飘窗上,开始真正的生活。
销售说 89 平的户型很抢手,尤其是中间楼层,我们订房的时候,有三组客户在抢。现在想想,能买到这套房,线 万在上海,可能买不到市中心的繁华,也买不到别墅的气派,但在象屿天辰雅颂,它能给你一个 “刚刚好” 的家:七个飘窗装下生活的诗意,三房空间容下三代
妹子“把胸放桌上休息”被拍走红!女菩萨们不服发照片PK:最后这波赢麻了
男子连续坐完3个过山车后竟甩出了肾结石:大小就像米饭里混的小石子,排出来后整个人一下子就舒服了
北方大面积降温上热搜!华润置地出手,在三亚CBD重塑热带度假人居格局!
北方大面积降温上热搜!华润置地出手,在三亚CBD重塑热带度假人居格局!
专访真我徐起:携理光GR破局影像同质化,以街拍基因叩响4000-5000元高端市场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