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531862666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动态
产品展示
解决方案
工程案例
产品优势
售后服务
人才招聘
客户留言
联系我们
公司公告: 0898-34797360
咨询热线
13531862666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
传真:琼ICP备17155722

第三系列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 第三系列

把梦想写在大地上——张世坡的“豫兰红”成长记 

发布时间:2025-09-16 05:51:35

  2025年的3月,田野里麦子正在返青,路两边的泡桐正在孕育新芽,杏树园里杏花如云,香气扑鼻,一幅欣欣向荣的图景。这个明媚的春日,对张世坡来说更是有着别样美好的意义。他的兰考果粮康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了河南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省级生态农场”荣誉称号。

  紧握荣誉证书站在兰考县小宋镇的田间,背后是绿油油的麦田,张世坡憨厚的脸上笑容绽放,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光。这一天距他选择回乡创业恰好经历了十年的光阴。十年可以让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让一个怀揣梦想的人在热爱的土地上摸爬滚打,无限接近自己的梦想。张世坡也没料到,他的一个充满浪漫梦想的决定,会为他打开红薯种植业的大门,并乘着国家政策对农村农业发展利好的东风,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他从一个农业种植技术欠缺的“门外汉”成长为兰考县红薯种植协会会长,并为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成立了果粮康种植专业合作社。张世坡也因此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成功当选小宋镇方店村的村支书,成了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人物。

  今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敢闯敢干的张书记,但只有张世坡心里清楚,从一个怀揣田园梦的年轻人成长为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红薯协会会长,这条路,他走得并不轻松。

  1984年,张世坡出生在兰考县小宋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四人。从学生时代起,张世坡就特别恋家,不管离家多远求学,每隔十天半月,他总要回家一趟看看父母,感受家的温暖。大学毕业后,张世坡在郑州做起了针织批发代理,并在那里成家立业。虽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生活也安稳如意,但张世坡想到他们兄妹都在外地生活,家中只留下父母,眼看父母到了需要人照顾的年龄,他有了回乡生活的念头。城市的生活让他日渐脱离了农村和农业,但因为从小在田间地头长大,他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绿色的田园梦。

  201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张世坡听说家乡对土地承包有了新政策。经过反复思考,和妻子商量之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乡创业。按照当时的土地承包政策,张世坡在黄河故道造植林场内租了200亩沙土地。他最初的蓝图是打造果园,在黄河故道种出一片“桃花源”,从此和家人过上“桃花庵里桃花仙”那种逍遥自在的田园生活。然而,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果树栽上之后,张世坡迎来的是当头一棒。

  沙土地存不住水,漏水漏肥,刚浇完的地,两天后就会像沙漠一样,风一刮能看到起伏的小沙丘。土地的自然条件不好,再加上当时缺乏灌溉经验和果园的管理技术,眼看别的果园长势不错,自己的果园却毫无生机,张世坡有点儿傻眼了。他美好的桃源梦在现实面前搁浅。桃树长势不佳,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除草灭病虫害,这样下去他肯定得卷铺盖走人,前期的投入也会打水漂。那些日子,他常常站在田埂上,望着200亩长不出梦想的土地和远处的黄河,陷入了焦虑和自我怀疑,心中不自觉地打起了退堂鼓。

  “那时候,我每天都在想,是不是该放弃了?”张世坡回忆道,“但每次想到父母日渐年迈,想到自己回乡的初衷,我就告诉自己,不能轻易认输,更不能临阵脱逃。”现在回想起那段经历,还让张世坡唏嘘不已。

  张世坡是土生土长的兰考人,对焦裕禄书记的事迹自然不陌生。那些天,他把焦裕禄书记来到兰考为治理风沙、盐碱、内涝所做的努力又重温了一遍。在学习中,张世坡又逐渐恢复了信心和勇气。当年焦裕禄书记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改善兰考风沙恶劣的自然环境,那也是想尽了办法,最后听取建议,结合兰考盐碱地的特质,选择了种泡桐,从而改变了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了乡亲们的温饱问题。和当年焦裕禄书记面对的困难相比,自己眼下的难关就变得微不足道了,张世坡决定要学习焦书记,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虽说现在果园欠佳,只要自己肯钻研、多学习,一定能扭转现状。

  那些日子,焦裕禄的事迹和精神成了张世坡继续前行的动力。“当年焦书记来兰考时,风沙、盐碱地比现在恶劣多了。他能带着乡亲们种泡桐治沙,我为什么不能想办法让这片沙土地活起来?”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满腔热血,他开始四处请教,最终听取了乡邻的建议,趁着桃树还小,可以一边学习果园的管理经验,一边在桃树下套种花生、西瓜和红薯,这样既不影响果园的发展,还能在秋天见到收成。谁料想这一试,竟让张世坡发现了转机——红薯耐旱,特别适合沙土地,管理也不像种果木树那么复杂!他当机立断,准备朝着这条路发展。

  种红薯没有问题,但是要种出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红薯还是一个难题。红薯产量高,艰苦年代曾是主要口粮。很多上点年纪的人提起吃红薯还会摇头,以前吃太多,吃伤了。张世坡考虑现在既然要种红薯,就要种口味独特、让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品种。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卖秧苗的大哥那儿听说了“六鳌蜜薯”,口感香甜,市场价高。张世坡决定赌一把,买来秧苗试种。他白天蹲在地里观察红薯长势,晚上查阅种植技术,甚至跑到外地向种植大户取经。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蜜薯成熟时,一掰开,橙红的薯肉泛着糖心,咬一口,软糯香甜,张世坡激动得手都在抖:“这红薯,能成!”

  好吃的红薯种出来了,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红薯的销路如何打开?如何才能把更多的红薯从田间地头端上消费者的餐桌?这成了张世坡必须面对的问题。起初,他按照传统思路依靠批发商来收购,或者是带着红薯到市场零售,但这种方式对于红薯种植业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后来,他尝试联系超市,但对方压价太低,根本不划算。那段时间,家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红薯,张世坡急得嘴角起泡。

  转机出现在2018年,那时自媒体刚刚兴起。由于张世坡平时喜欢阅读,他关注了一位爱写文章的自媒体博主。这位博主除了分享文字之外,偶尔也分享农产品。让张世坡感觉意外的是她分享的农产品居然销路很好。这位博主的做法给张世坡带来了启发。张世坡留言希望对方也能帮自己带销一下红薯。

  因为市场上的红薯品种太多了,对方对他描述的红薯口感也是半信半疑。张世坡本着诚信的原则,带着红薯跑了上百里路,把红薯蒸好后让大家试吃。红薯的独特口感征服了大家的味蕾,他满满的诚意也打动了自媒体团队。张世坡终于利用互联网为他种植的红薯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视频一发布,订单纷至沓来。

  “自媒体推广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张世坡笑着说,“也是自媒体平台让我看到了红薯种植的市场价值和前景。”张世坡下定决心,一心一意做红薯种植。

  紧接着,他又瞄准了高端生鲜市场,主动对接盒马鲜生。他还主动与盒马鲜生等新零售平台接洽。经过多次沟通、实地考察和严格的产品检测,盒马鲜生最终决定与他合作。“豫兰红”蜜薯成功上架,并一炮而红。后来,他所在的村庄也因此被授予“盒马村”的称号。这一合作不仅为张世坡的红薯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也让兰考红薯的名声逐渐打响。

  张世坡的红薯成了“明星产品”。随后,淘宝、佳农平台纷纷抛来橄榄枝。但他并不满足,2024年,他创立了自己的电商平台——直接对接消费者,一方面宣传红薯等农产品,一方面稳定销路。

  打开销路之后,张世坡更是一门心思把精力放到了红薯产业的发展上。他不断试种新品种,摸索红薯种植技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种植体系。“红薯的品种选择很重要,我们试种了十几个品种,最终选出了最适合兰考沙土地的品种,并取名‘豫兰红’。”张世坡解释道,“这种红薯口感细腻,甜度高,市场反响非常好”。

  但是要扩大种植规模,到外地学习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增设育苗大棚,改进窖存方法……这一系列的事情都离不开资金支持。一开始,张世坡的内心是忐忑的,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筹集到那么多的资金。

  “每次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时,我总是幸运的。”张世坡笑着说,“我的创业之路刚好赶上了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和技术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和技术培训,让合作社得以迅速壮大。”

  红薯产业越做越大,张世坡没有忘记乡亲们。张世坡深知,单打独斗难以成事,只有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才能线年,他成立了兰考果粮康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当选为兰考红薯协会会长。他吸纳周边农户加入,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并保底收购。2021年,张世坡被推选为小宋镇村支书。他利用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争取农业补贴,引进滴灌技术,解决了沙土地灌溉难题。“合作社成立后,村民的收入明显提高了。”张世坡自豪地说,“以前大家种地都是各自为战,现在有了统一的规划和销售渠道,效益翻了好几倍。”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也让兰考红薯的名声越来越响。张世坡的“豫兰红”红薯品牌逐渐在全国打响,产品远销各地。

  张世坡还趁农闲组织农户学习电商销售,让红薯从“土疙瘩”变成“金疙瘩”。如今,合作社的红薯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亩,红薯协会年产值突破亿元。“豫兰红”品牌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到东南亚。

  张世坡的故事,是一个普通农民追逐梦想的故事,也是一个乡村振兴的缩影。从沙土地到“豫兰红”,他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自己的田园梦,也带领乡亲们共同奔向小康生活。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与奋斗精神的完美结合。

  如今,张世坡的红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他的“豫兰红”红薯品牌逐渐在全国打响,产品远销各地。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一是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提升红薯的产量和品质;二是发展红薯深加工,开发红薯粉、红薯干等高附加值产品;三是将“豫兰红”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让更多人品尝到兰考的红薯美味。

  “我们的目标是让‘豫兰红’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薯品牌。”张世坡信心满满地说,“未来,我们还计划建设红薯深加工工厂,开发出更多红薯产品,让兰考的红薯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站在田埂上,张世坡望着远处在建的厂房,眼里闪着光。“光卖鲜薯利润有限,我们要做深加工,红薯粉、红薯酒、红薯零食……让‘豫兰红’的品牌走向全国!”

  张世坡蹲下身,抓起一把沙土,轻轻搓了搓。10年前,这片土地差点让他绝望;如今,这片土地又给了他最丰厚的回报。他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并建设现代化加工产业链。同时,他还要把兰考的红薯种植经验推广到更多沙土地地区,让更多农民受益。

  “人这一辈子,总得为家乡做点事。”张世坡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向着那片郁郁葱葱,充满希望的田野走去。风吹过,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土地、坚持和梦想的故事。

微信二维码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
24小时咨询热线:
13531862666